实战精选:阳台、楼顶、山林 Mesh 节点搭建完整指南

教程

想把家里、楼顶、甚至郊外的一小块高地变成 LoRa 网的接力点,真正难住人的往往不是代码或参数,而是三个朴素的问题:买什么、装在哪、如何让它长期稳定运行。

本篇不是纸上谈兵,来源于深圳一线的连网实践——这里的网格已经能在不依赖公网 MQTT 的前提下稳定互通。我们把反复验证的做法拆开讲清:设备选型有取舍,天线摆位有章法,防水走线有细节,供电与远程可达性要平衡。

阅读时可以按场景跳转:

  1. 首次搭建从阳台开始;
  2. 要连片区看楼顶;
  3. 打通城区之间读山林;
  4. 想做自动化、AI 助手再看特殊节点。

文中保留了 jinsu 的原文折叠作为严格参考,在此基础上补充背景解释、可落地步骤与常见坑位,力求照着做就能复刻同等稳定性。

一、 阳台节点

群友 深圳南山-jinsu 投稿的原文

设备:通常建议选择带WiFi的设备,既esp32➕sx126x的组合。最便宜的设备为盗版合宙esp32c3开发版加大夏lr30模块,可以使用飞线连接或者群内kk大佬的电路板。常用的成品为heltecv3,但WiFi蓝牙信号较差,动手能力强的可以用30mm铜线代替原有弹簧天线。建议将设备放置于防水86盒或其他类型防水盒中,直接通过usb口供电。天线及供电接口可用3m胶泥与电工胶布缠绕防水。天线推荐羊角天线。将羊角天线粘在PVC管一段,馈线通过管内从另一端伸出,接在设备上。并将天线伸出防盗网。

节点作用:稳定获取mesh网络中的信息,同时可以通过打洞(例如蒲公英、tailscale等)在外网访问。或可将设备稳定的接入 Home Assistant。

在大多数城市里,阳台节点是进入本地 LoRa Mesh 的最低门槛,也是最容易复制和规模化的形态。它的目标并不在于追求极限覆盖,而是提供一个稳定、长期在线的“家庭驻点”:你可以在家中通过它稳定接入网格,出门在外又能借助打洞工具远程管理;同时,它也能作为家中自动化系统的“桥”,把传感器、告警与消息通到更广的范围。因此,一个合格的阳台节点,必须在设备选型、天线摆位、防水走线、供电稳定与远程可达性上做到均衡,而不是只在某一方面“堆参数”。

设备选型方面,优先选择带 Wi-Fi 的 ESP32 搭配 SX126x 射频芯片的组合,这是当前生态中最成熟、性价比最高的一条路线。

入门玩家如果追求极简和低成本,可以选用合宙的 ESP32-C3 开发板配大夏 LR30 射频模块,通过飞线或群友定制的小板进行连接;这种方案兼顾了灵活与可替换性,出了问题也便于快速更换。

入门节点示例:ESP32-C3 + LR30(KK 版)正面
入门节点示例:ESP32-C3 + LR30(KK 版)正面

入门节点示例:ESP32-C3 + LR30(KK 版)背面
入门节点示例:ESP32-C3 + LR30(KK 版)背面

成品设备里,Heltec V3 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选择,它开箱即可运行,配套外壳和固件生态也比较完整。需要注意的是,Heltec V3 的 Wi-Fi/蓝牙收发距离在个别家庭格局下可能偏弱,如果你发现连接家中路由器不稳定,可以考虑把原有的弹簧天线换成约 30 mm 的铜线“L 形”引出,或把整机更靠近窗边以减少墙体衰减。

无论采用哪一款主板,LoRa 侧建议使用 470 MHz 频段的天线,优先选择口碑较好的“羊角天线”,它在城市多径环境下表现稳健、体积又足够小,适合阳台场景的长期黏贴安装。

阳台节点的安装与摆位往往决定了 50% 的体验。一个通用的做法是,把整机装入防水 86 盒或体积更富余的防水电气盒,盒体固定在靠近窗户的墙面或窗框边缘,供电直接使用一只质量可靠的 5V USB 适配器。不要为了“快充”去使用某些带有 QC/PD 协议的手机充电器,高压握手或功率跳变反而会带来电源纹波与不必要的热量;一只朴素但稳定的 5V 1 A 适配器,往往更适合 7×24 小时的驻点运行。

阳台节点:透明防水盒 + USB 供电,接口丁基胶与电工胶布密封
阳台节点:透明防水盒 + USB 供电,接口丁基胶与电工胶布密封

天线方面,可以把羊角天线先粘在一截 PVC 管上,再让馈线从管腔内部穿出,连接到设备的 IPEX 或 SMA 端口。PVC 管的好处在于既能充当“轻型天线杆”,又能把馈线与外界分离,减少风吹日晒直接作用在接头上的机会。若阳台装有防盗网,尽量让天线本体伸出网格之外;即便只是前探 5–10 cm,也有机会避开金属格栅带来的屏蔽与多径,信号质量能明显改善。馈线尽可能短,接口部位应用丁基胶(如 3M 系列自粘冷收胶)与电工胶布“内胶外缠”的方式做一道简易防水,能抵御绝大多数南方黄梅季的潮湿与冷凝。

阳台节点:PVC 管引出羊角天线,伸出防盗网降低金属屏蔽
阳台节点:PVC 管引出羊角天线,伸出防盗网降低金属屏蔽

网络接入与远程访问是阳台节点的“第二条生命线”。

在家中,节点优先通过 2.4 GHz Wi-Fi 接入路由器,这能显著降低以太网布线的复杂度;如果你家路由器恰好放在另一端房间,且墙体较厚,建议把节点挪到窗边并设置固定信道,减少漫游切换导致的瞬断。

为了实现“人在外地也能看家”的目标,你可以在家庭网段中部署打洞方案,例如蒲公英的异地组网、Tailscale 或 ZeroTier 等;把阳台节点、家庭服务器和手机拉进同一个虚拟网,外出时就能像在家一样访问节点的 Web 面板、日志与调试口。若你使用 Home Assistant,把节点作为一个“网桥”纳入自动化逻辑中,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“本地-广域”联动的雏形:家里水浸、烟雾、门磁的报警可以通过 LoRa 网格投递给邻近节点,必要时再经由特定的网关上云,实现“本地优先、云做兜底”的可靠链路。

阳台场景的最大变数来自“环境”:金属门窗、空调外机、晾衣杆、防盗网都会对 470 MHz 的垂直极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一个经验法则是“远离金属、面向空旷”,把天线与大面积金属保持至少一臂距离,并确保天线竖直放置;如果你只能把天线贴在窗框边,一定要让天线本体外探,不要与金属框平面紧贴。另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是“线缆弯折半径”,过于紧密的 90° 折弯会让馈线在角点处产生驻波热点,长久以后不但衰减增加,还可能出现接触不良。理想的布线是“柔和的 U 形转角”,把应力分散在更长的弧线上。夜间或雨季出现的“冷凝”也不应低估,室内外温差明显时,冷凝水容易沿着线缆向接头处汇集,丁基胶与密封胶圈的“双重保险”能有效延长免维护时间。

从功耗与散热的角度看,ESP32+SX126x 的长期功耗通常在 0.2–0.8 W 之间(取决于屏幕、背光与 Wi-Fi 活动),这意味着任何合格的 5 V/1 A 适配器都绰绰有余。真正要关心的是“热堆积”和“电源过冲”。把设备装进防水盒时,尽量让外壳留有薄薄的“呼吸空腔”,不要把主板与壳壁死贴在一起;南方夏季西晒的阳台,内部温度很容易冲到 50 ℃ 以上,留一点空气缓冲层会让芯片与电容过得更久。电源端加入一根带磁环的 USB 线或在 5V 端并一只小体积电解电容,也能在路由器启停、空调压缩机启动时,削掉电网瞬态对小电源的冲击。

从安全与合规的角度,470 MHz 频段的发射参数应按本地法规配置,避免越界功率与异常占空比;如果你在同一栋楼有多个节点,请在频道、发射功率与发射策略上做一些分配,尽量减少自家多节点互相顶嘴。阳台走线要避开窗户的剪切位与合页位,给线缆留出一个可随窗开合的“松弛弧线”;这一点在台风季尤其重要,避免强风导致窗体晃动把线缆拉断。若你处在多雷暴地区,虽然阳台高度有限,仍建议在外露金属件与设备之间保持电气上的隔离,不要擅自与小区避雷系统连接,以免引入更多风险。

当一切准备就绪,给节点设定一个“家庭角色”的基础配置:固定地区与频点,设置合适的扩频因子与码率,开启加密与频道密钥(和本地小群体保持一致),为远程维护预留管理口令。部署后的前一周,建议把调试日志保持在较详细级别,观察上行、下行的成功率与邻居节点表的收敛速度;如果发现视线方向上有某一片“盲区”,微调天线外探长度与角度往往能立竿见影。等到网络行为稳定下来,再把日志级别降回日常,节点就可以“静默值守”了。

二、高楼楼顶太阳能节点

群友 深圳南山-jinsu 投稿的原文

设备:低成本diy的话,推荐参考 本人在 MeshCN 上投稿的相关文章,成品推荐GAT562 Mesh Solar Relay(建议电工胶缠绕加强防水)。若光照条件不好可以选择GAT562 Mesh EVB Pro 外壳套装。

节点作用:扩大通联范围

具体位置选择如下:

  1. 楼高优势与视野覆盖

    • 优先选择高度超过周边建筑平均层高30%以上的楼顶(如周边普遍以6层住宅为主,则优先18层以上建筑)。
    • 通过三维地图工具(如Google Earth)模拟视角,确保节点在白天大部分时间段未被周围高楼遮挡住太阳光。(如果太阳能板够大那不必太在意遮挡)
  2. 金属结构干扰规避

    • 楼顶电梯机房、楼顶金属装饰件(围栏)等金属构件会形成电磁屏蔽效应,导致信号衰减。
    • 选址时应保持与金属结构至少2米间距。同时避免安置在有倾斜角的金属周围,防止多径效引发的误码。
  3. 高楼群空间关系分析

    • 利用工具(如SunCalc)确认节点全年不会被楼顶周围结构的阴影遮挡。

在城市里,楼顶节点承担的是骨干中继的角色。它不需要花哨的功能,更重要的是在高处长期稳定地工作,把各个社区、片区甚至跨河跨山的网格连成一片。与阳台节点相比,楼顶节点的关键在三点:可靠的供能、抗环境的结构,以及对周边空间几何(高度、金属、遮挡、风载)的细致评估。只要这三点处理得当,即使是中等功率的 LoRa,也能在城市峡谷里打出令人惊讶的通联半径。

设备选型可以从两条路入手。若追求成本可控,参考社区成熟的 DIY 方案:非常省电的 nRF52 搭配 SX126x,无线侧用稳定的 470 MHz 天线,配小功率太阳能板、锂电池和常见的充电管理芯片。若希望更省事,可直接选用成品方案,如 GAT562 Mesh Solar Relay 或带外壳的 GAT562 Mesh EVB Pro 套装。成品的优势在于结构紧凑、接插件标准化,防水处理相对完善,适合一次上屋顶就到位的情况。无论 DIY 还是成品,都建议在外露接插件上做“内胶外缠”的密封工艺:先用丁基胶或冷缩胶在接缝处打底,再用电工胶布自下而上缠绕,最后以扎带固定收尾,可有效延缓冷凝与紫外老化带来的进水风险。

楼顶节点:jinsu DIY 太阳能盒与密封走线
楼顶节点:jinsu DIY 太阳能盒与密封走线

选址是决定通联能力的头号因素。实操原则很直观:比周边更高,离金属更远,朝目标方向更开阔。可以先按相对高度筛选候选楼顶——优先考虑高出周围平均楼层三成以上的建筑;若周围多为六层住宅,那么十八到二十层的塔楼天然具备优势。随后使用三维地图从多方向模拟视角,检查节点与目标片区间的显著遮挡。不必苛求完全无遮挡,但应尽量保证主辐射方向上有足够干净的 Fresnel 区域;即便只有一条狭窄风道,链路质量也常常足够。金属结构密集的屋顶(电梯机房、栏杆、金属装饰等)会带来屏蔽和多径,天线与大块金属至少拉开两米更稳妥。对于避雷针或大型金属桅杆,尽量把节点放在其侧后方的非耦合区,同时避免直面风口。

楼顶节点:视野与相对高度示例(GAT562 小太阳能板)
楼顶节点:视野与相对高度示例(GAT562 小太阳能板)

太阳能与电池的配置要按坏天气来设计,而不是按晴天来想象。一个简明的估算方法是先抓平均功耗,再按需要保障的连续阴雨天数反推电池能量,最后结合等效日照时数反推面板功率。以常见 ESP32+SX126x 节点为例,长期运行功耗通常在 0.3–0.6 W。按 0.5 W 估算,一天约需 12 Wh。若希望连续两天阴雨仍不掉线,电池侧至少需要 24 Wh 的可用能量;以 3.7 V 锂电计约为 6.5 Ah,有效容量考虑放电深度、温度与转换损耗后,选择 8–10 Ah 的 18650 并联包更安心。面板端若等效日照按 4 小时、充电链路效率按 70% 估算,要回补 12 Wh 的日耗,需要 12 ÷ (4 × 0.7) ≈ 4.3 W 的峰值功率;考虑灰尘、角度偏差及季节变化,选择 8–10 W 的面板更稳妥。许多“晴天正常但连阴雨后掉线”的案例,根因都在供能冗余不足。

楼顶节点:GAT562 大尺寸太阳能板实装
楼顶节点:GAT562 大尺寸太阳能板实装

倾角与朝向直接影响发电效率。华南地区可把面板倾角设为接近当地纬度,作为全年折中;若只求简洁,20–25° 通常表现良好。朝向以正南为基准,安装受限时在 ±30° 内微调即可。结构上要把风载当作首要威胁:小尺寸面板在台风天也会产生很大的掀力,固定方案应具备主固定与机械兜底两层保障。比如在主支架之外,加一根不锈钢或尼龙包布扎带作为保险,即便主固定失效也不至于坠落。面板下缘预留出水坡,走线形成向下的滴水弯,避免雨水沿线缆倒灌进盒体。若现场不便打孔,优先考虑压块、抱箍或压载块固定,尽量不破坏屋面防水层。

射频侧的常见错误是天线离金属太近。应尽可能将天线独立竖立,保持与栏杆、墙面足够距离,馈线越短越直越好,近端避免急弯。如果必须延长馈线,优先使用低损耗同轴,长度控制在刚好够用的范围,并在两端接头做好应力释放。天线极化一般保持垂直。很多时候,只要稍微把天线抬高到栏杆顶面之上,链路质量就会明显提升。若需要跨行政区或跨河通联,可在骨干方向上尝试适度增益的定向天线,但必须保证机械强度、防风措施到位,并严格遵守当地的发射限值与占空比要求。在城市环境里,稳定往往比极限距离更重要。

网络与固件配置建议以稳定为先。屋顶设备不宜频繁上楼维护,尽量选择经过验证的固件版本;角色设置可用 ROUTER,若需要对关注节点优先转发,可考虑 CLIENT_BASE(对收藏节点表现为路由转发,其余更像客户端),以减少无关转发造成的空口拥塞。发射功率不必一开始就拉满,先观察邻居数量与上行成功率,再循序微调。位置广播和遥测上报的频率可以适当放慢,把空口让给更多节点,整体体验反而更好。部署后的前两周建议保留更高的日志或遥测细节级别,重点关注电池电压的日曲线和阴雨后的恢复速度;待确认发电、存电、用电闭环在各季节都稳定后,再把日志降回日常。

风雨与日晒会慢慢侵蚀设备。为延长寿命,外露扎带应选用抗 UV 材质;线缆在锐角处加一截热缩管,降低长期振动磨损风险;盒体内放入干燥剂,并保持呼吸阀畅通,减少内壁结露。每次台风预警前,远程巡检电压、充电电流与上报间隔;风后择晴天上楼复查固定、位移与磨损,把隐患早期处理。若现场风道强烈,可在面板背面粘贴薄型加固筋,或改用带穿风孔的加固结构,以少量面积换取更小风压。

把楼顶节点当作城市网格的拱石更贴切。它的价值来自长期在线和稳定转发,而不是参数表上的某个极限数值。为它多找一个更干净的视线方向,多做两道密封与固定,多预留两倍的能量冗余,这个小盒子就能在雨夜与大风中稳稳把消息接续到远方。等到某天你在山脚下打开设备,屏幕上跳出来自城北的问候,就会明白它的意义。

三、山林太阳能节点

群友 深圳南山-jinsu 投稿的原文

设备选择:同楼顶太阳能节点。

作用:扩大通联范围

具体位置选择:

  1. 等高线解读与山形识别
    • 山顶:高度最高,一般为最优选择,但通常情况山顶会有建筑,人群相对密集,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位置。
    • 山脊线优先:沿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山脊部署,可同时满足光照条件好和信号不被遮挡。
    • 鞍部避让:两个山头之间的鞍部地形易形成信号盲区,尽量避让。但如果信号可以覆盖目标区域,也可以选择安置在此。
    • 冲沟规避:等高线呈"V"字形下切的冲沟地带易积水,且冬季积雪覆盖时间比平地长7-10天,应保持50米以上安全距离。
  2. 卫星地图筛选
    • 植被分析:利用卫星地图识别植被相对稀疏的地区。
    • 人工设施识别:通过地图表示排除人工设施区域,例如高压线走廊等。
    • 水体反射利用:在湖泊500米范围内部署时,可利用水面反射增加冬季光照强度,但需防范晨雾导致的设备冷凝。
  3. 山体形态适配性部署
    • 南坡优选:在北半球选择坡向135°-225°(正南±45°)的阳坡,可比阴坡获得多40%的年辐射量。实际部署时需结合坡度修正,当坡度>30°时,需采用可调角度支架保持设备水平。

山林节点的价值在于跨越地形带来的天然屏障,把原本彼此孤立的谷地、山口和城郊片区连在一起。与楼顶不同,山地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强,光照、风、雨、雾、低温与动物活动都会影响节点生存周期。因此,山林节点的设计要从长期自理出发:先保证可靠供能和结构抗性,再在此基础上追求覆盖半径与网格连通性。

设备与供能的思路与楼顶类似,但冗余要更足。常见省电的 nRF52 搭配 SX126x 的平台依然适用,太阳能板与电池的规格应按坏天气而不是晴天来配置。以 0.5 W 的平均功耗为例,日耗电量约 12 Wh。山地阴雨往往会连着来,若目标是扛过三天弱光甚至无光的情况,电池可用能量要达到 36 Wh 以上,折算成 3.7 V 体系大约 10 Ah 的有效容量。考虑放电深度、温度和转换损耗,配一组总容量 12–15 Ah 的并联 18650 会更稳妥。面板端如果按 3.5 小时等效日照、70% 链路效率估算,回补 12 Wh 需要大约 4.9 W 的峰值发电;山地有尘土、落叶与角度偏差,实际选 10–15 W 的面板更保险。若节点主要服务冬季通联,可以把倾角略大于当地纬度十来度,偏向冬季发电的“保底”,夏天靠冗余把多余能量消纳掉。

低温对电池化学特性影响显著,这一点在海拔较高和北方山地尤为明显。传统三元锂在 0 ℃ 以下充电风险增大,容量与倍率也会明显下降。如果节点处在寒冷季节长期低温的山段,优先选用带有低温充电保护的 BMS,必要时考虑 LiFePO₄ 方案,牺牲少量体积换来更宽的温区和更长的循环寿命。无论采用哪种电芯,都应把电池包置于避风位置,让太阳入射时能获得温升,同时避免夜间辐射降温使内壁结露。盒体内部可留出薄薄的空气层,并放入可更换的干燥剂,外侧设置透气防水呼吸阀,减少昼夜温差导致的水汽累积。

选址是山林节点成败的决定因素。地图上最显眼的山顶并不总是最佳选择,那里往往有人为设施与游客活动,安全与维护难度更高。更可靠的做法是沿着主要传播方向寻找山脊线,在等高线图上它表现为向低处凸出的长条形高点。把节点放在山脊线稍微后退的位置,既能获得近似顶点的视距,又能减少顶风与雷击风险。两个山头之间的鞍部虽然通行方便,但地形容易形成遮挡与涡流,传播角度受限,除非确认目标区域恰好在开口方向,否则不建议优先选择。河谷与冲沟看似空旷,等高线呈明显 V 形下切时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汇集与积水路径,长期潮湿带来结露和霉变隐患,设备应与这类地形保持足够距离。若必须靠近水体,湖岸五百米内确实可能出现水面反射带来的短时光照加成,但晨雾时段的冷凝也会更重,防水与密封必须强化。

卫星图与三维地形工具是登山前的第二双眼睛。先在卫星图上观察植被稀疏的开阔带,松散灌丛比密闭林冠更利于通联与维护;再用三维视角沿目标方位线拉一条“视线”,检查中继与目标之间是否存在持续的山体遮挡。如果要兼顾两端的不同片区,可以把节点放在能“看到两边”的鞍形山脊上,但位置略向上游偏移,确保主能量瓣不被近处突起遮掉。完成纸面筛选后,现场仍需用手台或便携节点实测几条备选点的链路质量,哪怕只是短暂停留,也能避免把节点钉在一个理论上好看、实地却被小山包挡住的“假高点”。

结构与固定在山地环境中要格外讲究。尽可能使用无需破坏岩体的抱箍、抱杆或压载块,把面板与盒体固定在现有的木桩、标杆或岩石凸缘上。山风的阵性很强,细长支架会在共振频率附近被持续摇摆,久而久之把线缆磨穿或接头疲劳,因此支撑件宁可粗短也不要细高。所有走线都要形成向下的滴水弯,避免沿线倒灌至接头;接口部位采用丁基胶打底、冷缩管过渡、电工胶布收口的多层密封,外层再加一圈扎带作为机械固定。外露扎带尽量选择抗紫外材质,普通白色扎带一个夏季就会粉化。若场地确实开阔,考虑在面板背面加贴薄型加固筋,或选择自带穿风孔的支架设计,以适度牺牲面积换取更小风压。

射频配置要围绕“想让谁听见”来定。希望为徒步者和骑行者提供周边覆盖时,竖直极化的玻纤全向天线更合适,安装高度略高于树冠能显著改善近距通联。如果目标是跨谷连桥,把节点当作骨干中继,则可以在主干方向使用中等增益的定向天线,同时保留一副全向天线服务近场,二者通过射频开关或双射管脚管理,按时段或电量状态切换。喂线尽量短直,急弯和线夹处应加热缩管做应力分散。发射功率不必一开始就拉满,先观察邻居表与上行成功率,再在稳定基础上微调。频道与密钥应与区域内常用配置保持一致,避免自成一体导致的“近在咫尺互相听不见”。

固件与策略上,更推荐“季节化”的保守参数。位置广播与遥测上报可以在冬季适当降频,把空口和电量留给真正的消息转发;电压阈值可分级设定,电量跌破第一阈值时自动降低发射功率与上报频度,跌破第二阈值时进入仅保留存储转发的低占空模式,等日照恢复后再逐步回升。看门狗与远程重启要启用,异常上报滞后或电池电压异常平直时可触发软重启与自检。首次部署后的两到三周,保持较高的日志细节,重点观察电压日曲线、充电电流峰值与光照恢复速度;确认闭环稳定后再降级到平时的轻量遥测。

安全、合规与环境影响也必须纳入设计。山地多雷暴,不要擅自把小型装置与自然地网或不明金属体做电气连接,避免引入额外风险;同时遵守当地电磁辐射与频谱使用规定,控制发射占空比和功率。安装时尽量不破坏植被与岩体,选择可复原的固定方式,减少对步道与景观的影响。若节点处在人流较多的山段,外观可采用低调配色并贴上基本说明,既降低误拆风险,也方便热心人报告故障位置。

维护策略以少上山为目标。每次强对流和台风天气前后,通过遥测快速巡检电压、上报间隔与链路质量;风后择日上山复查固定件松动、线缆磨损与面板积尘。秋冬季节适当调整面板倾角,让低角度日照也能有效入射;春夏交替时更换干燥剂,清理通气孔与呼吸阀。把每次到访的工况记录下来,逐步形成该山段的季节性曲线,下一次选址与扩容就会更有把握。

四、特殊节点

所谓特殊节点,并不是单纯追求花哨功能,而是在现有 LoRa 网格的基础上,增加信息汇聚、消息治理、自动化联动与跨域桥接的能力。它们通常跑在一台长期在线的 Linux 小主机上,例如 femtofox 或树莓派,外接一块 LoRa 射频板,或通过串口、USB 与现有手台/开发板相连。与楼顶和山林节点不同,特殊节点大多放在室内或机柜里,电力与网络条件较好,适合承担面向全网的“服务型”职责,同时还要保证在互联网断开时不拖累 LoRa 网本身。

设备选择:femtofox 或其他linux系统节点
作用:玩点花的……

特殊节点:femtofox 主板(以太网接口)
特殊节点:femtofox 主板(以太网接口)

meshing-around

这个项目全名是 meshing-around(也有人称为 “Mesh Bot” 或 “BBS Mesh Scripts for Meshtastic”)。

它主要是为 Meshtastic 无线网格(LoRa Mesh)网络提供一个机制,用以增强消息通信、自动响应、局部 BBS(公告板)功能、测试网路性能、调度报警等功能的机器人/服务端桥接工具。

换句话说,它是在 Mesh 网络之上,构建一个可交互、可扩展的“智能节点/机器人/代理”层,扩展 Mesh 的信息服务能力。

  1. 智能关键词响应:
    • 自动响应:机器人能够检测关键词(如"ping")并在直接消息(DMs)或群组频道中自动回复(如"pong")。
    • 自定义触发器:可以监控群组频道中的特定关键词,并设置自定义响应。
    • 紧急响应:监控频道中的关键词,指示紧急情况,并向更广泛的受众发出警报。
  2. 网络工具:
    • 构建和测试本地网络:允许进行消息传递测试,使用更真实的包而非遥测数据。
    • 测试节点硬件:发送增量大小的数据到无线电缓冲区,以测试消息的整体长度。
    • 多无线电/节点支持:同时监控多达九个网络,并在网络之间灵活发送消息。
  3. 高级消息功能:
    • 邮件消息:为其他设备留下消息,当设备上线时以DM形式发送。
    • 调度器:安排消息发送,如天气更新或每周VHF网络的提醒。
    • 存储和转发:重放消息,并将消息本地记录到磁盘。
    • BBS链接:结合多个机器人以扩展BBS覆盖范围。
    • 电子邮件/短信:将网格消息发送到电子邮件或短信,扩大可见性。
  4. 交互式AI和数据查询:
    • NOAA/USGS位置数据:获取本地天气警报、地震、河流流量和潮汐信息。
    • Wiki集成:使用维基百科结果查询数据。
    • Ollama LLM AI:与Ollama LLM AI交互以进行高级查询和响应。
    • 卫星通过信息:获取指定位置的卫星通过信息。
  5. 地理测量和接近警报:
    • 地理测量:使用收集的GPS数据计算点对点之间的距离,或找到点的中心用于方向定位。
    • 接近警报:当成员到达配置的经纬度时通知,适用于远程位置如营地。
    • 高空警报:当网格上出现高空节点时通知。
  6. 娱乐和游戏:
    • 内置游戏:享受如DopeWars、Lemonade Stand、BlackJack和VideoPoker等游戏。
    • FCC ARRL测验机器人:提供考试题库的测验机器人。
    • 命令驱动的游戏玩法:发布游戏命令以显示帮助并开始游戏。
  7. 紧急警报系统(EAS)警报:
    • FEMA iPAWS/EAS警报: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节点发送来自FEMA的紧急警报。
    • NOAA EAS警报: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节点发送来自NOAA的紧急警报。
    • USGS火山警报: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节点发送来自USGS的紧急警报。
  8. 数据报告:
    • HTML生成器:内置HTML生成器,用于可视化机器人流量和数据流。
  9. 强大的消息处理:
    • 消息分块:自动将超过160个字符的消息分块,以确保跨跳点的更高传递成功率

TC2-BBS-mesh

TC2-BBS-mesh 是一个为 Meshtastic 网络设计的 BBS(公告板/邮件系统)服务端,实现了在 Mesh 网络上发布公告、私人邮件、频道目录以及节点间同步功能。

它更偏向以 BBS 通信机制为核心,提供结构化的信息板块、频道和用户通信功能,是一个轻量但专注于消息板与邮件体系的服务器组件。

  1. 消息处理:
    • 支持发送和接收邮件消息,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发送私人邮件或公告到特定的频道。
    • 系统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消息,包括文本消息、邮件以及可能的未来扩展消息类型。
  2. 公告板(Bulletin Boards):
    • 提供公告板功能,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公告板上发布和查看公告。
    • 公告板可以按主题或频道分类,方便用户查找和参与讨论。
  3. 邮件系统(Mail System):
    • 允许用户发送和接收邮件,支持私人邮件通信。
    • 邮件可以发送给单个用户或广播到整个频道,增强了通信的灵活性。
  4. 频道目录(Channel Directory):
    • 提供频道目录功能,用户可以添加和查看不同的频道信息。
    • 频道目录有助于用户发现和加入感兴趣的频道,促进了社区的形成和交流。
  5. 同步功能:
    • 支持与其他 BBS 节点的消息和公告同步,增强了网络的连通性和信息的共享。
    • 用户可以配置同步列表,指定希望与之同步的其他 BBS 节点。

如果有需要相关教程,群里@我,抽空写一份。

本文作者: 深圳南山-jinsu

本文链接: https://meshcn.net/lora-mesh-node-deployment-balcony-rooftop-mountai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