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一直在看我们 MeshCN.net 的文章,想必对 Meshtastic 并不陌生。
今天这篇要介绍的是网状节点领域的一位新同学——MeshCore。
它同样面向离网通信场景,但在若干关键设计上走了不同路线。本文作为系列开篇,目标是用尽量自然、好读的方式讲清楚 MeshCore 的基本面:它是什么、如何运作、在实际使用里的体验取舍。深度对比会留到后续文章展开。

对 Meshtastic 用户来说,MeshCore 的初心非常熟悉:围绕廉价的 LoRa 硬件,搭建一个开源的、以文本为主、支持加密的通信平台,完全离网运行,不依赖蜂窝网络或 Wi-Fi。
不同之处在于 MeshCore 对空口负载、路由收敛和节点可见性的处理方式更为克制,优先保证消息可靠与网络干净。本篇不做拉踩对比,而是先把它的机制讲通,后续再看异同与取舍。
标准配置并不复杂:给一台节点刷入 MeshCore 固件,通过蓝牙把它和手机配对即可。已经在用 Meshtastic 的朋友会更轻松——常见的那批硬件大多可以直接尝试 MeshCore。节点内部其实是两块无线电并存:一块短距离蓝牙负责把节点和手机连起来;另一块是 LoRa,用来在同一区域内和其他 MeshCore 设备通信。
根据用途不同,可以刷入不同固件来让设备承担不同角色:
- Companion(不知道怎么翻译最好,伴侣?伴生?🤔)固件:把节点连到手机上的 MeshCore App,就能像发短信一样和别人互通文本。
- 是 Repeater(中继)固件:如果你在山坡高处、屋顶条件不错,或者能接入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的天线塔,可以让设备转发接收到的消息,显著拉长覆盖半径。社区里甚至有成熟的太阳能一体化方案,非常适合做中继点。
- 最后是 Room Server 固件:它更像「带记忆的聊天室」或「留言板」,用户可以把消息发到房间里,其他人稍后再来读;这和日常的来回对话不同,离线期间的内容也能在回到覆盖范围后看到。

在「让别人看到我」这件事上,MeshCore 和 Meshtastic 选择了不同的节奏。
Meshtastic 设备会定时对网络自报家门;MeshCore 则更注重把空口(Channel Utilization 也就是 ChUtil)安静下来,尽量减少无谓广播,从而提升可靠性。
默认情况下设备不会自动宣布自身,需要手动发送一次 advert(亮相广播)来告诉网络「我在这里」。如果设备刷的是中继或 Room Server 固件,会自动发送 advert,但频率很低——默认每 12 小时一次,且可以把间隔调整到 3~48 小时之间。
下图来自 MeshCore 官方地图),可以看出全球节点在短短数月内从几千一路攀升到 7000+,以每月数百甚至上千个节点的速度持续扩张。

消息传播方式
注意看——这个男人叫 小帅。
小帅 在下游,想给上游的 小美 发条消息。两人之间隔着几台刷了中继固件的 MeshCore 设备。小帅 在手机 App 里点击发送后,手机先通过蓝牙把消息交给节点,节点再用 LoRa 发射出去。

第一次发出的这条消息会采用 洪泛路由(flood routing)。覆盖范围内的每个中继都会接力转发,消息像涟漪一样逐层扩散,直到某个中继离 小美 的节点足够近,能成功把消息“递”到为止。第一次传输时现场会有点“吵”,因为太多节点在同时讲话。
MeshCore 的巧妙之处在于,它会在这次洪泛过程中记录消息抵达 小美 所经过的路径,并把这条路径的信息一并带给她。这样,小美 的回复就能沿着这条已知的最优路径直接回到 小帅,而不用再次洪泛。从这一刻起,两人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更干净、更高效的“直达通道”,网络里多余的流量明显减少,通信也更加稳定。
如果这条直达路径中的某一跳出了问题(例如某台中继离线),消息会投递失败。连续三次失败后,系统会自动回退到洪泛模式重新探路;一旦找到新的可行路径,又会自动切回直达模式继续通话。
必须公平地说,Meshtastic 在 2.6 版本引入的「下一跳路由」 在私信传输中也实现了类似的逻辑。但 MeshCore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:如果你已经知道要经过哪几跳,可以直接在 App 里指定路径,让消息从第一次就跳过洪泛。
对玩过 APRS 或分组节点的朋友来说,这就像是预先把打算经过的若干 digipeater 呼号写进路径里。
至于面向多人、广域的群聊(例如默认的公共聊天房间),两家做法都一样:仍以洪泛为主。面对区域分散的多人通信,这是现实而稳妥的选择。
MeshCore 实物与界面速览
为了更直观感受 MeshCore 在不同终端上的表现,下图整理了运行在不同设备上的图片。这些图片全靠 武汉-Wilson 提供,拍摄得很用心,谢谢 Wilson。
一共有三个产品,分别是:
- 武汉-Wilson 自研的 MeshTiny
- GAT-IOT 的 GAT-562
- Seeed Studio 的 Wio Tracker L1 Pro
右侧这台厚实、带摇杆旋钮的就是 GAT-562,而左侧小巧的则是 武汉-Wilson 自研的 MeshTiny,两者同屏运行 MeshCore:

GAT-562 的主体特写展示了 MeshCore Companion 的 RF 状态页,当前频点、RSSI、SNR、SF 等关键参数在屏上清晰可读:

切换到时钟界面后,GAT-562 上的 MeshCore 固件也能变成极简的桌面时钟,适合作为一个桌面摆件。这不比拉布布实用多了?

Wilson 的 MeshTiny 节点虽然只有火柴盒大小,却同样能显示 MeshCore 的 RF 仪表页,电量、频宽、扩频因子都一应俱全。

MeshTiny 内置的屏幕键盘界面如图所示,依靠侧边滚轮和确认键即可完成输入,完全不需要外接键盘。

这张合影从左到右依次是 Seeed Studio Wio Tracker L1 Pro(仅有 915MHz 高频型号,暂不适合大陆频段)、GAT-562 和 MeshTiny,三者都在运行 MeshCore 主界面。

Room Server 的访问与实现
Room Server 的使用方式更接近公告栏——用户需要登录房间或通过访问控制列表(ACL)授权才能读写。
每个房间都有密码;你可以保留默认的 hello 把它变成开放房间,也可以自定义强密码来限制访问。
实现层面它仍然复用点对点直达路径的机制,因此也能享受到路径收敛带来的可靠与低开销。
写在最后
这篇是 MeshCore 的快速概览,帮助你在不必翻太多资料的情况下理解它的工作方式与设计取舍。
原作者 The Comms Channel 所在的美国田纳西州东部目前用户不多,他们也在筹备新的部署。在之前 MeshCore 入门:另一种离网消息网络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里,作者 Petr Šrámek 所在的捷克社区里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 MeshCore 网络,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中。
MeshCN 微信群 里当前也掀起了 MeshCore 的试用热潮,我们会在群里继续深入更多细节与对比,欢迎大家加入。
我们会在 MeshCN.net 的系列文章里继续深入更多细节与对比。觉得这篇 MeshCN 文章有用的话,也别忘了关注后续更新,把文章转给可能感兴趣的朋友。
下一篇见。
参考
本文部分素材来自 YouTube 视频《Meshcore Explained for Beginners!》。该视频由专注于 Mesh 和 Lora 的大 up 主 The Comms Channel 制作。
感谢 武汉-Wilson 提供实物图片,拍摄技术完美。
本文作者: Hays Chan | 陈希
本文链接: https://meshcn.net/what-is-meshcore-design-logic-and-communication-mechanism/